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关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
(目)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认为英雄造时势,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目)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 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目)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 。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式,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例:王莽新政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课)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 劳动资料: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
-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时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目)经济基础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的是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于经济体制具有 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课)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目)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可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根源,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渗透于物质交往之中。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 促进文化的发展传播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目)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课)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目)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作为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主要表现为:
-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人的发展程度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把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概括为三个阶段:
-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 自由个性的阶段
社会进步推动人类解放,人类解放从根本上讲是社会长期发展进步的结果
(目)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目)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根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目)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以此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 人民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民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课)文明及其多样性
(目)文明及其演进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及其成果
人类社会反战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的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
(目)文明的多样性
(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课)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目)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目)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
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统称。
(目)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当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阶级斗争及其作用搜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目)阶级社会中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革命或狭义的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设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目)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一定社会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深刻的改变和革新,它是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课)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就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目)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目)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
(课)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在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文化为社会发挥在哪提供凝聚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目)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目)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目)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课)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目)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目)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方法:
-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统一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也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课)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