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节)实践与认识
(课)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目)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目)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课)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目)实践的本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目)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目)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形式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成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并 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的特点
方法论:
一方面要看到虚拟实践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虚拟社会实践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要注意风险防范,加强相应的法律监管与道德约束。
(目)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业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对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目)认识的本质
唯物和唯心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认识的本质是主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可以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中实现的
(目)从实践到认识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辩证统一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目)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课)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在由认识到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节)真理与价值
(课)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决定性和相对性。
(目)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目)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由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目)真理与谬误
- 真理于谬误相互独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真理检验标准
(目)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目)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课)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目)价值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的基本属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目)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的主观反映。
价值评价的特点:
-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目)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对民族与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目)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合合目的性的统一
(节)认识实践和改造世界
(课)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决定了理论喻实践相结合。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产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路:要自觉地实现自我改造,就需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必然性即规律性,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啊(恩格斯)
自由是有条件的:
- 一是认识条件: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认识越深刻,判断越准确,行动越主动、越自由
- 二是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自由是相对的(受到客观规律、历史条件、社会关系),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的深入,自由会不断扩大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要注重事实
(目)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思想路线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准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事求是是中国 共产党人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课)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心互动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守正创新,并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
(目)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做法:
- 要坚持守正不动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正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创新的可靠保障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最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 要坚持创新不停步: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要跟紧时代的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枕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 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只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才能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
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目)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心互动
守正创新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头祸水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断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